八角[山東省煙臺市八角街道辦事處]

八角[山東省煙臺市八角街道辦事處]

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八角街道辦事處位於開發區八角辦事處八角口。辦事處以“互利多贏、共謀發展”為經營理念,營造一個互信、互惠、和諧、包容的合作氛圍,致力於建立一個和諧、透明的產品供應鏈。辦事處自成立以來,一直秉承“誠於心,信於行”的經營理念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,實施 以人才為根本、以市場為導向、以效益為核心、以創新為動力、以專業樹品牌的發展戰略,堅定地走快速、協調、持續、健康的發展之路。我們將秉承“用心經營、不斷進取、勇攀新高”的理念,乘風破浪,直掛雲帆,一起努力去實現我們的美好願景。

地名由來

首先先說下,做為一名八角人就是這么驕傲.隨著煙臺海上航運事業的發展,位於八角灣畔的八角口,已經規劃成為煙臺聯結世界五大洲的又一座現代化大碼頭。

八角口西依建有陰主廟的磁山,東與建有陽主廟的芝罘島隔海相望,八角口腹地廣袤,八角灣水域寬闊,是一處天然深水良港。 八角口、八角灣均因“八角”得名,“八角”是個村名,始建於唐代,據《明世堂孫氏家譜》記載:唐貞觀十八年(644年),唐太宗東征平遼,孫氏兄弟八人自遼浮海避難於此,從此有了一座只有八戶人家的小村莊,故名“八家”。元至治年間,又有遼寧朱姓、附近官莊陳姓遷入,沿用舊村名。後因方言“家”與“角”音近,到明代萬曆十年(1582年),官文稱“八角”,據此“八家”改“八角”。因“八角”一帶是漁農兼營的寶地,後又有萊州丁姓、蓬萊劉姓和附近古現王姓、湯家湯姓相繼遷入,村名仍稱“八角”。

自從有了“八角”,村前的海灣稱八角灣,臨近的海口稱八角口。八角口是人們進入八角灣捕魚的海口,因常有各地漁船在此停泊,逐漸形成一個小碼頭。後來,一些外地人定居於此從事商貿活動,使八角口由最初的捕魚海口演變為擁有商號50餘家的商貿碼頭,頗有小城風範,《登州府志》、《福山縣誌》均稱:明天啟年間,這裡就是繁榮的商貿港口。煙臺開埠後,八角口才日漸衰落。

據《福山區地名志》記載:八角鄉政府所在地八角口,自古以來便是海防重地,明代這裡建有守御百戶所,舊城遣址尚存,與奇山守御千戶所遙相互應。明天啟年間,一個叫劉鑒的在此任百戶,統兵駐守八角灣,因駐地有一形似石屋的自然景觀,故稱石屋營,石屋營現已成為村名,村中有“百戶劉鑒碑”。八角灣畔有個烽台村,即因明代在此建有“烽煙臺”而取名烽台。八角灣東島中部還有明代所築“烽煙墩”,至今保存完好,系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八角灣的自然景觀很多,著名的有鷹嘴石、老虎石、五哥石等。

隨著八角灣規劃藍圖的實施,沉睡了一個半世紀的八角口,將重新崛起。

特色

境內地勢西高東低,屬沿海丘陵地帶。東臨黃海套子灣,海岸線長10千米,潮間帶主要為岩礁地質,潮下帶主要為泥沙石底質,宜貝、藻、參類生長。淺海養殖面積400公頃,捕撈船隻5400隻,總動力5500馬力。盛產海參、對蝦、鮑魚、海膽、扇貝、赤貝、鱸魚、鮁魚等。八角灣是天然避風港灣,低潮時水深8—15米。套子灣內現已建成一座可停泊萬噸級以上船隻、集加水、加油、加冰於一體的船舶港,年吞吐量達到1億噸。陸地多為丘陵,屬黃粘性土壤,河間平地為沖積砂土,宜果樹、糧油作物生長。特產蘋果、大櫻桃、草莓、葡萄、仁用杏等。

八角已成為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開發的中心地帶。可以直接接受中外知名大企業和開發區的輻射帶動,具有最大的發展優勢和潛力。已有化工、建材、冶煉、水產品加工、冷藏等工業門類。

漁燈節

八角[山東省煙臺市八角街道辦事處] 八角[山東省煙臺市八角街道辦事處]

 古老的漁燈節是我們煙臺開發區人的驕傲,是我們的精神精神家園裡的一朵奇葩。

2005年春晚,漁燈節走進央視,第一次掀開她的紅蓋頭。

現在,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開展,讓我們再次與她親密接觸,看看她的昨天、今天與明天。

漁燈節是煙臺開發區八角周邊漁村的一個傳統節日,由於年代久遠,具體的起始年代已經無法考證。相傳在一年的農曆正月十四,八角下劉家村的漁民出海捕魚,突遇海上大風浪,直到晚上仍未歸來。心急如焚的村民們提著燈籠,拿著火把聚集到海邊叩拜龍王,乞求保佑家人的平安歸來。村民們的誠心感動了龍王,頓時燈光、火光連成了一片,分外明亮,這耀目的燈光映紅了整個套子灣的天空,海水也變的金光四射。漂泊在海上的漁民們看到這耀眼的燈光,就朝著光的方向奮力划去,終於在第二天早晨,全體漁民都平安地回到了岸邊。從此,八角各村中,凡是出海的漁民,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都要製作漁燈,帶上祭品,到海邊燒香叩拜,乞求龍王保佑出海平安,魚蝦滿倉。

據記載,在清道光,光緒年間,下劉家的漁民們都自發成立了“海會”,帶領村民們修建龍王廟,在廟前、海邊舉行漁燈節。相傳下劉家的漁民劉成道在村里極有威望。上劉家、下劉家、陡崖三村村民舉行漁燈節祭祀活動,推舉他為三村“海會”會首,主持祭祀。為表示對龍王的尊敬,他提議重建龍王廟。工程一開始進展的十分順利,可在新龍王廟即將建成之時,卻獨缺一塊大條石作為廟前的供桌,村民們四處尋找也尋它不到。劉道成獨自一人坐在海邊發起愁來,就這樣不一會兒迷迷糊糊地睡了過去。在夢中,他見到了龍王,龍王指點他說在下劉家近海的“紅石”有塊大石,可以用來做供桌。夢醒後劉道成非常興奮,他趕緊領人出海尋石,果然在“紅石”附近水下有塊大石,大石被拖上岸,方方正正,完全符合人們的要求。更令人稱奇的是,此石的石質與當地的石頭完全不同,並且上面沒長一點海苔,由此人們對龍王顯靈的傳說就更堅信不疑了。

八角[山東省煙臺市八角街道辦事處] 八角[山東省煙臺市八角街道辦事處]

 龍王廟重修以後,八角尤其是下劉家一帶的漁燈節達到了高潮。在離漁燈節還有三四天,人們就開始了祭祀的準備活動。他們把與海水顏色相近的青蘿蔔橫切開,掏空,然後在裡面填上蠟、燈芯,做成一盞盞小漁燈,再把漁燈紮成燈棚,燈棚一直要從廟前向南約五六百米長。婦女們開始忙活著蒸大饅頭,煮豬頭。在正月十四下午,各家陸陸續續趕到廟前,把自家備好的十個大饅頭、五個水果供碟和一付大豬頭供在龍王廟前。廟的周圍,漁船的船頭、船舷都放滿了漁燈,寫有“海不揚波”的紅旗也被掛上了船桅。船身上則貼著大紅紙,上面寫著“一帆風順”,“船頭無浪行千里,舵後生風送萬程”等預祝出海作業平安無事的話語。龍王廟前、漁船上,漁民們燃放煙花,點響爆竹,又是燒香,又是叩頭,乞求龍王能夠保佑他們一年中風平浪靜、生活富足。活動的高潮是戲班唱戲,財力較強的漁民請來戲班子到廟前唱大戲,往往是兩家甚至多家戲班唱對台戲,劇種以呂劇和京劇為主,那些十里八村的戲曲票友們也趕來湊熱鬧,時不時哼哼一小段。戲一直從下午唱到晚上,人們都大過了一把戲癮。當夜幕降臨,整個海岸就成了燈火的世界,海邊漁燈星星點點,廟前鑼鼓震耳喧天。漁民們攢動在這光 與影的世界,享受著一年中最快樂的一天。

漁燈節一直作為當地漁民的傳統節日繼承了下來,即使是在文革期間,龍王廟被推倒了,漁燈節也沒有停止,人們對龍王的虔誠也並沒有因為歷史的發展而湮滅。

如今,每年的正月十四,八角漁民們依舊保留著古老的傳統,做漁燈,送漁燈,到龍王廟前進行各種祖輩流傳下來的祭祀活動。除了傳統節目唱大戲之外,八角漁燈節還把漁家歌舞、海陽大秧歌等特色節目引入了節日慶典,使得整個節日充滿了時代氣息。

在“漁燈節”期間,漁民的文娛活動主要分兩種形式。一是廟前搭台唱戲,多以京劇空城計等老曲目為主。二是港口碼頭多以鑼鼓、秧歌、舞龍等自娛活動為主。

漁燈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,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、十四,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漁民都要拜祭龍王、海神娘娘、祭船和送漁燈,祈求海上的神靈保佑新的一年人船平安,出海漁船滿倉,日進斗金……燈,有三層意思。一是取魚蝦豐登之意;二是照亮引路佑護人船平安歸來之意;三是使神靈認人識船,保佑人船平安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